道脈靈修之《莊子內篇遊》
陸、大宗師
十二、吾非我
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喪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一怪之。」仲尼曰:「夫孟孫才盡之矣,進於知矣。唯簡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簡矣。孟孫才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後;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有旦宅而無情死。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與吾之耳矣,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顏回問孔子說:「孟孫才,他的母親去世了,而他呢哭泣無涕」,一般人在哭到傷心時會上氣不接下氣,哭到泣是真傷了心動了情,有時候眼淚鼻涕直流不止。莊子對人間的人、事、物等觀察的非常的透徹。「中心不戚,內心不傷痛,悲傷只在外面並不由衷,面對喪事而不哀傷。這三個違反常理的行為,卻能以最會辦喪事的名聲在魯國流傳。是沒有事實而得其虛名的嗎?我顏回覺得很奇怪。」孔子說:「孟孫才已經盡力了,他辦得比一般人的認知更進一步了。辦喪事可以簡單而人民卻辦不到,他已經有簡單化了。
孟孫才已超脫生死的概念,不是一般人認知的生,也不是一般人認知的死;不會去追求生時要怎麼講究,不會去追求死後要怎麼講究,換句話說,這肉身生命的生死已影響不了他,靈魂不滅。若化為物,一旦死去了,化成萬物之一了,等待下一回不知道會變化成什麼,只有任其變化就是了!」這已經很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靈魂會投胎轉世,肉身只是暫時借用,生與死只是肉身的更替,靈魂才是這肉身的主人。主人不在,肉身只是空殼罷了。
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之前講過,道化自然,人間有時間有空間的,那就分分秒秒都在變化,前一秒的你已不是這一秒的你,這一秒的你也不會是下一秒的人,前一秒的世界已憑空消失,不存在了,完全沒有了,以前的那些個你都已不見了,時間的推進,空間的幻化,就像一片一片的幻燈片,就像一張張的老照片,這變化就是道化,道化自然。這變化我們感覺不到,或是沒什麼感覺,就像魚活在水中而不知有水的存在,人活在空氣之中也感覺不到空氣的存在,人生活在道之中,也不知有道的存在,但都確實存在著。
且方將化,像似即將要變化,哪裡知道不會變化呢?肉身變化,靈魂不變化,有形體的在變化,無形體的沒有變化。看似沒有變化的,哪裡知道已經變化了呢?不知不覺之中已經變老了。
我和你,我們都還在做夢,還在夢中始終沒有覺醒呀!而且那孟孫才只是肉身形骸這外在的物體做做樣子,而並沒有傷到他的內在心境。有旦宅而無情死,好像一個房子換到另一個房子住一樣,而沒有死去別離的那種傷感。
孟孫才的靈魂是覺醒的,人家哭他也跟著哭,世俗就是這樣,不這樣給個樣子,那其他所有的人就都像顏回那樣,事情會更繁雜,更麻煩,更難處理,所以得道之人是孤獨的,更需要有志同道合的道友,因此他們會相與為友莫逆於心。在這不得已的狀態下,只好隨俗囉!這就是得道者忘了自己已經得道了。
且相與吾之耳矣,人們在相處言談中都說我怎樣、我如何如何。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哪裡知道這我就是我嗎?而且你夢見自己是鳥時在空中翱翔,夢見自己是魚時可以沉到水之深淵。這裡會講這兩句話其含意是說,做夢的時候靈魂跟肉身是分開的,靈魂在夢中可以千變萬化,靈魂在道化中也是千變萬化,唯在有肉身時是睡著的,離開了肉身是逍遙自在的。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不知道現在在跟我講話的人,是覺醒的人呢?還是在做夢的人呢?
造適不及笑,開心到了極點之時是來不及笑的,人在開心到極點時嘴巴張的開開的卻笑不出聲音來。獻笑不及排,在笑的時候根本沒能想到要怎麼笑。這兩句話是說,內在靈魂的感觸有時候肉身形骸是來不及反應的,就是那個、就是那個,講了半天形容不出所以然來。這也是在說明靈魂和肉身其實不是同一體的,靈魂是靈魂,肉身是肉身,吾是吾,而我是我,吾不是我,我不是吾。
安排而去化,心境安於道化自然,任其自然變化,乃入於寥天一。就能進入無邊無際廣大的宇宙而融為一,吾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吾。
這裡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對道脈靈修者而言,大家要好好的參悟。
慾跟欲是不同的。慾是一種慾望,是人的自我認知裡一直在思索的慾望。想要達到目的,想要完成目標,想要擁有自己想要的一切。想要就是慾望,慾望就衍生貪婪。而欲呢?孔子說:「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人到了六十歲時耳朵聽到的都不管它了,說什麼都好,聽了就忘了,不留於心,聽到什麼話都順心。到了七十歲時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也就是說,人到了七十歲時看盡了人間虛幻,心中有道,這時才能跳出人為認知的束縛,而能自由自在的做人。因此這個欲,沒有事先想好或安排好了的橋段,是隨性臨時當下想到了什麼就去做什麼,付諸於行動去完成。一個是有心安排的慾,一個是無為而為的欲。
再來說情。親情、友情、愛情,對萬物之情。情是靈魂的感應或感觸。人常說母子連心,會心電感應,雙胞胎、兄弟姊妹等,有些人有時會互相感應,這就是靈魂感應的作用,與生俱來的超肉體現象。這種感應確實存在,而修行道脈靈修也會產生感應,只不過太多人誤以為自己已有感應而沉迷於此,因此不在我道中行修者,我一概不談感應。
人為認知的一切會引發七魄主導的肉身,而產生情愫引發情緒。一切人、事、物、言語、文字等引發七魄的感觸而產生了情緒,或開心或傷感,所謂傷到心深處就是觸動七魄情緒。而修道之人的情是不受影響的,怎麼說呢?修道之人的情是真性情,是順天道自然之情,像春天那麼溫暖,像夏天那麼盛開,像秋天那麼涼爽,像冬天那麼收斂。是自然而發又自然隱藏,收放自如,自己內心靈魂不會被外界而引發情緒,是隨心所欲的,是逍遙自在自如的。看似無情卻有情,其情為真乃性也!性也者,元始之靈也。原來的三魂七魄。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善與惡,沒有好或不好,是那麼的純真,無為。既然出生為人就有最基本的哭與笑,哭笑隨性,是那麼自然,不入心,不傷心,不動心,也就是靈魂如如不動。
嬰兒初生不久,這肉身尚且無法完全運用,當這肉身不舒服時,餓了、病了,會用哭來反應表達身體的不適。再過些時日才會笑。
人老了,身體機能都退化了,幾近道化時,只剩唉和哭,也是身體的不適。
人生一循環,唯有修道後,了透靈魂、肉身的關係,超脫生與死的人為認知,才能得道靈魂昇華,也才能自在逍遙的活在世間。
(玄谷道人 2022.09.13)
《道脈靈修》玄谷道人著,可向陳威淵老師索取(0911177082),免費索書,歡迎助印。
陳威淵老師的書已經出版17年,發行約十萬本,歷經多次改版增修內容充實,開台灣道脈靈修書籍之先河。書中創建許多靈修名詞與觀念,值得對道家思想與靈修法門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陳老師教導道家清靜無為,以及道教仙道修行,無開宮辦事,作法也無收費。歡迎詢問道脈靈修相關疑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