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靜聚氣養魂魄.jpg


道脈靈修之《莊子內篇遊》
伍、德充符
二、修靜聚氣養魂魄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魯國有一位缺了腳的人叫王駘,跟著他學習的弟子人數與孔夫子的弟子人數差不多。常季問仲尼說:「王駘是個缺了腳的人,跟著他學習的人與老師的學生各佔魯國的一半。他不教導學生,也不討論議題,但是他的學生空虛的去,卻都充實的回去。難道有不需要用言語去教導,而內心精神層面能充實的教學方法嗎?這是什麼樣子的人呢?」

    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如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仲尼說:「這位先生是聖人啊!我也很想去拜見他,只是還沒去。我準備拜他為師,何況是那些不如我的人呢?何止魯國,我將引領天下的人去做他的弟子。」常季說:「他是個缺了腳的人,而能超越老師您,一般平凡人遠遠不及他。那麼,他的用心是否有什麼獨特的呢?」仲尼說:「死生是一個人生中很大的題目,而不隨之有所變化,雖是天翻地覆,也不會有所損傷,他能明心見性不隨一切有形物質所牽引,能主宰萬物的變化而守著根本大道。」

    莊子藉著孔子的嘴來表達他自己的思維。王駘是位得道的高人,孔子尚不及於他,鳳凰啊!鳳凰!還是要學習得道之人啊!

    不言之教,不多做有為的施教,不假有為的言論,一切人為的認知知識都是個人的自我認知,不以認知為認知,自然就無需辯解論說,近乎道。不言之教,就是跳脫一切自我認知的方式去學習,學習什麼?不是知識,是道。

    天地自然,唯道集虛。道無形無象,要懂道唯有返本歸元,返樸歸真,那唯有由靜下功夫。人不停的藉由一身往外尋,任其有形的一切牽引著人心,時間分秒過去,人心分秒變動,一切動態應在身外的一切。讓身體靜,讓腦意識靜,讓有形的一切靜。靜非是空無,而是虛無,一切虛而無,唯吾存而無有,與虛無融合,此時吾即虛無,虛無即吾,如此方能體悟萬物為一,真正明白齊物。懂了齊物才能明白養生之主,身之主宰是吾,是朕,是自身的魂魄。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身如橐籥虛而不屈,其中有魂魄。生或死都不變的只有得道的魂魄,天翻地覆都不會損壞的也只有得道的魂魄,不受一切有形所影響而能主宰萬物固守根本大道的也只有得道的魂魄。

    所以不言之教,而心成者,唯有修真靜。修真靜道通唯一,自然悟道,一理通即明心見性,自然虛而往,實而歸也!

    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常季聽不懂就問:「這怎麼說呢?」或「為什麼呢?」仲尼說:「肝和膽本來是相連的息息相關的,但如果用不同的角度去看,肝膽就像是楚國和越國本可相安無事的,卻爭得生靈塗炭。如果從相同的角度去看那萬物的根本都是一樣的,只有無形的能量。懂了這個道理,就能夠超越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有形萬物,超越一切聽得到的人間聲音,而能以道之用德之充和遊戲於人間世。看一切都是根本一樣的,自然不覺得自己是缺了腳的人。」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常季曰:「王駘展現自己的智慧,他以內在修養的心得德性應用在人間,那麼這樣就是最高的修為嗎?」

    仲尼說:「人不會到流動的水去照自己而去靜止的水照看自己,這就是靜才能讓一切靜止。樹木都生長在土地上,唯松柏獨得大地之正氣而能長年維持常青;人受命於天,唯舜帝獨得天之正氣而能長年不變的正氣,一身正氣凜然,才能帶領大家養就正氣。那麼維持一生正氣有始有終,他的人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事了。

    一位勇敢的戰士,獨自一人不怕生死的衝入千軍萬馬之中,就算死了也能留名,這樣的勇士都能做到,何況是主宰天地,包容萬物,借住的肉身,虛假的耳目,以天地萬物為一的修養,心境不隨生死變化的人哩!他可以選擇日子道化飛昇入仙界,因此眾人當然要跟隨他。他哪裡肯以人間的一切認知當作一回事哩!」

    我講一個概念,世間萬物分分秒秒都是動態的,是因為時間在前進的變化嗎?天地萬物有形象的一切都隨著時間在變化,人的感官尤其是眼睛和耳朵都隨著萬物的變化而影響,牽動了自身內在的波動,情緒之變化永遠被萬物所利用。心境要不隨萬物牽動,而能主宰天地萬物,那就是靜。先練習身體靜,再進入心、腦的靜,養就內在的靜習慣了,以靜來看天地萬物的動時,一切感官所觸乃萬物為一,主宰著自己的天地,便是主宰了萬物。人身沒了,萬物的動已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了。有形的世界只能牽動有形的肉身,而肉身是借住的而已,永遠無法滿足內在的空虛,內在的空虛只有虛空能滿足,虛空唯有靜能得到,靜方能制動。

    我們看這一句話「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了透生死,不隨生死有所變化,天翻地覆也不為其所動。這樣子的修為觀念是不是很熟悉呢?是的是佛教禪宗的明心見性,超脫生死的觀念。那麼中國的禪宗是由達摩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的,因此在中國哲學思想中最早提出這個了脫生死的就是莊子了,中國禪宗是否有受到莊子思想的影響那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天翻地覆也不會損壞的那就只有無形象的,在人身裡無形象的就是精神,也就是靈魂。

    肉身是假象這個觀念也是莊子提出的,「直寓六骸」。六骸就是五官、六腑、四肢等等,也就是人的肉身。寓,就是借住的地方。身體是借住的地方,那是誰借住的呢?是自己的靈魂,靈魂主宰著肉身的一切,在這裡得到了證言。

    了透生死、直寓六骸、象耳目等,是修行道脈靈修者必定要了透的概念,七魄主導著肉身的日常,精神面的三魂是人的自性。唯止能止眾止。修靜是最基本的功夫,也是一切修行的根基。首先就是要斷耳目,不是割掉耳朵和眼睛,是不用耳朵去聽,不用眼睛去看,斷絕耳目與外界的一切連線,有形象的視而不見,有音波質量的聽而不聞。無形象的幻境當然也不去看,因此不要用內觀法靜坐,別宗派的不管,修行道脈靈修者絕對不修內觀法。無質量音波的心之聲或忽而來之聲也不要去聽,能夠絕一切那才是真正的靜。

    修得神仙的境界,可擇日而登假。也就是得道成仙,超脫肉身的禁錮,道化入自然虛空。神仙之說在莊子的文章裡時常出現。

    在這篇文章中莊子講了三個殘缺者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人民犯人為制訂的法律時,有去手、腳的,去五官的,法律將犯法者變殘缺,因此殘缺者受到社會的貶視,尤其是自認高尚的人。法律是人訂的,不小心犯了一點小過失是在所難免的,以外形的殘缺來貶視一個人的內在那是自己的見識淺陋。人的內在修為無法以外形來衡量的。

(玄谷道人 2022.04.21)

《莊子內篇遊》玄谷道人著


《道脈靈修》玄谷道人著,可向陳威淵老師索取(0911177082),免費索書,歡迎助印。

陳威淵老師的書已經出版17年,發行約十萬本,歷經多次改版增修內容充實,開台灣道脈靈修書籍之先河。書中創建許多靈修名詞與觀念,值得對道家思想與靈修法門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陳老師教導道家清靜無為,以及道教仙道修行,無開宮辦事,作法也無收費。歡迎詢問道脈靈修相關疑惑。

arrow
arrow

    虛靜常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