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脈靈修之《莊子內篇遊》
貳、齊物論
十一、元始一點是無極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道是完全離象的哲學,形而上看不見的,再多再妙的比喻都還是要靠自己去體悟。這一段話有點遶,大致上是這樣的。
今天我有言在先,我的言論不知道跟各家的思想是否相近,大家是否能認同或接受?還是不相近,不認同?反正相不相近,認不認同都無所謂,如果跟各家類似,那跟各家還有什麼區別。儘管如此,也容許我發表一下我的思想。
宇宙間有一個元始,有還沒有開始的元始,在還沒有開始的元始有一個開始。有「有」跟「無」,「有」跟「無」也是從一個還沒有分「有」「無」的一個開始。在元始的元始還是有不分有、無的元始開端。
忽然間有了「有」跟「無」,而不知道什麼是有,什麼是無。現在我已經講出來了,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有講?還是沒有講?
這一段話在佛教禪宗裡是個參數,是個話頭。就像說:世間有佛嗎?無佛嗎?什麼佛呀?佛在哪?換個方式講,宇宙間是混沌有「有」跟「無」,在還沒有開始分之前是不知「有」跟「無」,開始分了才有「有」跟「無」,但「有」也未必就是一定的「有」,「無」也未必是一定的「無」。宇宙在未開始之前有一個元始,在元始未開始之前又有一個元始,在元始的元始未開始之前又有一個元始,講不完。
莊子的意思是「道」經過人為的思想論述,再怎麼論都論不完,講也講不明,講再多都是扯來扯去在扯淡。要扯莊子也親自扯給大家看,扯個沒完沒了。意思是在指各家都是在扯。接下來這段話才是莊子要講的話。
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
原文是秋「豪」有改寫為「毫」。而「大」山為小,有改成「泰」山為小。前面繞來繞去,拐彎抹角,現在這一段說到重點了。光看這一段如果用儒家思想來讀它而不知所云,那也就是斷章取義了。用道家思想從前面一路下來,懂了「道樞」、「道通為一」,而能「以明」,那就能懂得這段話。
莊子說,天下最大的是秋天動物剛生出來那種毫毛的尾尖,而最大最高的山是微小的;剛出生便死去的嬰兒是最長壽的,而彭祖是夭壽的。大和小是比較出來的,在沒有空間狀態下便沒有大、小之分別了,沒有時間的狀態下,就沒有長壽與夭壽之分了。這怎麼去理解呢?大家看過影片吧!不管是電影或是漫畫,或是動畫影片,把它們一張一張連接起來快速的撥放,那就是一段連續性的影片,由一張張靜態的平面畫,變成動態的影片,前一陣子很流行的動態的清明上河圖也就是這個原理而成的。所以沒有時間的因素時,萬物只有一張紙的像,若再沒了空間,那便什麼沒有了。
因此,天地與我並生,這個「我」是七魄,天地跟我是共同存在的,而萬物與我為一,而萬物跟我的原來是一樣的。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既然萬物跟我其原始都相同是一體的,那還需要辯論嗎?既然都說出來是那個道理,那能說是沒有說出來嗎?
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卻是不容易懂。什麼是一?一是「道」。道無形無象、無始無終,混沌也。比方說,人的心思裡有要與不要,好與不好,作與不作。其元始未萌之前什麼都沒有,沒有要與不要等的分別,元始的道可要也可不要,是沒有分別的是一,而經過了人的思維便產生了要與不要這兩面的選擇,這就變成了二。道本來無法說,道可道非常道,是一。經過了人的思想之後變成了可以這樣說,也可那樣說,這就是二,有人為的思想就可以把道說成二樣,再加上原來的一,那就是三樣了。一面好,一面不好,原來的沒有好與不好之分就是三面了。這個一是什麼?二又是什麼?三又是什麼?很多人不懂這個意思。
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巧歷是古代天文星象學家,有高深的演算數的技巧。三生萬物,也就生生不息,無邊無際,沒完沒了,再怎麼算也算不完。而況其凡乎!何況是一般人了!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無而生有,有為一,而生二,到三。然而從三以後是千變萬化,無窮無盡,沒完沒了。因是已,就這樣子嘍!也就是說,就先到此為止了。
莊子說道無分別,無法說,經過了人的思維而講了出來,就變了,變成個人講的道,可以這樣說,也可以那樣說,這個人講這樣,那個人講那樣,千人千語,萬人萬言,辯來辯去,沒完沒了,何不回歸到靜心悟道,真修實鍊,而不要以巧言巧智花言巧語談道,光說不練。
既然都是一了,已經說了,那我也就說說。我講了「道脈靈修」,這自然就成了我講的「道」,我用我的思維講「道」,那「道脈靈修」就是我的「道」。既然如此,那「道脈靈修」就是要自己以真修實鍊來修自己而悟道,是「以明」。
我們再看一些人,風吹萬竅齊發,千萬嘶吼聲,震耳亂心神,不以真修實鍊,只藉由眾神靈駕臨,以貴己身,真不知入了何道?之於道焉?
從黃帝至今的中國歷時四千八百年左右,而黃帝到春秋時代大約二千六百多年,春秋時代到現代大約二千三百年,差不多時間,差不多是有史以來的一半。黃帝之前無有記載,只是相傳而得知,有三皇五帝,有奇人異獸,有河圖洛書,有龜甲文化......等。有真人、神人、有道之人應該很多。黃帝時代至春秋時代這之間,無有佛、儒、諸子百家等各種論說。天道運行,天地間人們順道而為,人間社會裡道顯則民安,道隱則爭亂。統治者行道於一隅,一切以心存道樞而道化也。時至周朝末年,諸侯割據,爭戰不停,民不聊生,使得有知識者各暢其言,且不自知其言適「道」否?如此無限的發展。來到孔子以後有儒家思想,釋尊以後有佛家思想,爾後大雜燴沒完沒了。
老子之前便有很多得道之人,只是老子留下了「道德經」於後世,老子講道是老子的道,莊子講道是莊子的道。研究老、莊而論著之學者專家,自然也是各言其道。莊子一書,無有變化,經過了人為的思想,各有主張各有見解,變了,千人千種變化,萬人萬種言論,各說各話,各暢其言,就是如此。
我講「道脈靈修」,道脈靈修就是我的道。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
道沒有分界,言論沒有一定的,都是人的認知而有了分界,什麼分界:有左、右地理的界域,有倫、義人情的分界,有分、辯認知上的分界,有競、爭心態上的分界,這叫做「八德」。
(玄谷道人 2021.8.24)
《道脈靈修》玄谷道人著,可向陳威淵老師索取(0911177082),免費索書,歡迎助印。
陳威淵老師的書已經出版16年,發行約十萬本,歷經多次改版增修內容充實,開台灣道脈靈修書籍之先河。書中創建許多靈修名詞與觀念,值得對道家思想與靈修法門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陳老師教導道家清靜無為,以及道教仙道修行,無開宮辦事,作法也無收費。歡迎詢問道脈靈修相關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