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脈靈修) 學員心得分享


《道脈靈修》附錄

學員心得分享


跟老師的學習已經有四年了,我慢慢能體會老師的用心和教導。

「靜」確實是需要透過練習,從一開始靜坐每天一點時間,再慢慢加長,漸漸體悟老師說的「無何有之鄉」:進入放空、覺察又清明的狀態。

靜坐已經變成是我們的日常,是很重要也很珍惜的片刻。

最近印象最深刻的經驗,是在勝安宮的三樓「露天」靜坐,當時氣溫極低,花蓮東北季風十分強勁,當我坐下時進入靜的狀態許久後……突然被香客擲筊的聲響拉回現實,頓時間我感受到冷風颼颼,冷到納悶自己剛剛在靜坐時竟然沒有感受到低溫,原來這就是入靜時自身產生的氣感。

關於靈動的部分,以前我很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但是現在對氣的感受變明顯,就順著氣而動,完全忘了旁邊有人。

我終於明白老師所說:把天、地、神靈之氣,好好收納在自身,厚積而薄發,隨順因緣而「用」,其實都是在對自己下功夫,沒有和人比較或自我展現,而是實實在在於日常生活中應用。

經過修煉後,我們更能「做自己」:接受原本的自己,不再配合別人期待、撕掉別人給你的標籤、辨認出扭曲的價值觀、剝除社會的制約......這樣我們才能「身心自在」、「安時處順」。

很謝謝老師一直的指引,也謝謝大家,能和同修們一起成長,真是太感動了。

(若雲/家庭主婦)


道脈靈修的修煉方式,除了神靈之氣,還有天地靈氣,有時候不在大廟附近,也會覺得有氣感。我們在花蓮這邊,也許是板塊交界,行駛在花東縱谷,也常常全身熱氣。其實同修們按照 老師的方式,真修練靜一陣子之後,只要心靜下來,都有可能感受到。

我們初學靈動時,也不是每次都有感應,甚至在家練習,一樣放空而動。慢慢地,雙手開始有漂浮的輕盈感,進而帶動全身,並且越動越快。這時候的氣感,除了天地神之氣,也可能是自己修煉而累積的真氣,因為三魂換位而顯現出來。

老師所教導的「無招式太極」,是因應初學者尚未完全「醒靈」,或是七魄沒有放開肉身,因此藉由身動而氣動,氣動而靈動,也是從「有為」到「無為」的過渡階段。

另外談到「感應」的部分,在《道脈靈修》與 老師的許多網文之中,都常常強調不要追求,一切以自然為主,就是為了避免七魄(頭腦)過度解讀,或是穿鑿附會。

跟著 老師修煉之後,我們靜坐或靈動時,偶爾會閉著眼睛而看到各種光,聽到鑼鼓聲、聞到燒香味道,但打開眼睛之後卻什麼都沒有。老師說:這些都是各種氣(能量)的顯現,轉換成不同的覺受。所以知道有這些現象就好,不需要去強調,平常心以對。

再進一步修煉,同修間彼此的感應會開始同步。隨著大家共修的次數越來越多,各種現象都有可能會出現,但這些並不是修行要追求的目標,只是副產品而已。彼此之間的驗證,或是跟 老師求證,是讓我們知道,那不是個人七魄的幻想,也讓大家更有信心繼續往前走。

翻閱歷代道家修煉的紀錄,核心的觀念,都是「氣」的描述,也就是能量的變化。透過各種能量的轉換與累積,讓肉身與其他無形的身體(例如經絡),都能充分運作,進而躍昇到不同的階段。

老師在《道脈靈修》中寫到:「道,無始無終,無邊無際;修道當然也是無止境的成長,但它是有徵兆的,有信的,也就是說修道之人可以感覺得到自己的進步而不著於心境,修道的心境是漸進式的成長,是類似道那樣子的心境,一層一層是有層次的,然而學習的方法也是有層次的。並非道有層次而是我們學習的過程是有階段性的......」

因此各種宗教不同法門,透過各自的修煉方式,都會有其方法與階梯,而驗證的方式也就在於每個師父走過的經驗,才能在無形的路上,藉由一些標誌來作為指引。

最近 老師出版的《莊子內篇遊》,也是將二千三百年前的師父「莊子」,重新帶到大家面前,用道脈靈修的方式來重新認識「道家」的奧祕。例如讀到《齊物論》「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忘我狀態,在真修實練中透過「魂魄身」解離,方能體會到將魂魄「能量」抽離肉身時,則形如槁木;將三魂抽離七魄,而沒有能量在頭腦時,才能心如死灰。而死灰不復燃,則薪盡火不傳,是為《養生主》的「懸解」,也呼應了《大宗師》裡面「離形去知」的坐忘狀態。

這些古老經典的文字描述,經由現代師父的解說和示範,加上門徒實際修煉的經歷,重新啟動了「道」的傳承。希望大家都能深入體會 老師的用心,把握每次修煉的契機,在日常生活中「心不離道、氣不離身」,自然能「得其環中」,回到生命的核心。

(虛元/診所醫師)


一直以來跟著老師與大家同修,個人覺得最可貴之處,便是道的殊途同歸,可卻又有各自修煉上的不同體悟、境遇、進程....而沒有比較或特別強調,有的只是大家的分享和老師無私的引導及解惑,感謝~

也有些像「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那樣,老師教導的基本功是一樣的,不過真正練起來大概各自都有不同的體會和現象感受。

或許個人日常環境因素,自修自始至今一直以「動中之靜」為主要的練習常態。由一開始工作(或活動)中的需要特別暫停下手上原本動作、調氣呼吸到讓自己有靜下來的節奏/感覺,並有意識的讓它持續著......;到現在只要一有「暇」,不論當下狀態環境,綿長而穩定的呼吸,讓自己便能快速的,往「靜」。那麽,再來的動便可能都是氣動咯。

個人目前的進程似乎在於對己體內之氣有更深的「認識」和感知,尤其在某次共修靜坐,無聲如虛空黑暗的真「靜」後、更有次於自修後寫下的一段:

上達守舍之氣與下至丹田之氣通達,中如有一線虛懸連結以熱氣具象。
丹田暖而至腦門若發散,但迴不出。則身發益暖能致自動,通平日少動或淤滯處,而與平日所思之理動不同,肢骸動至之處,暖亦隨至,奇妙~

那陣子伴隨而來的又有超真實,而在醒來後有氣感的夢境、和之後日常生活裡突如其來湧上的真實氣感......

可見只要守舍,練氣調息,都能煉出自己之氣,而「靜」真是此中王道,至氣出/動時,倒也開始分不清(也不須/不用)係「動中之靜」抑或「靜中之動」了。

而個人最有趣的(自己認為是修性上的副產品),更屬工作上幾乎為常的「神遇」了,簡單來說就是,「手會告訴你如何做」,工作起來更是自然無礙的得心應手,而在對同事的解釋說明上也讓對方更容易心領神會去了解,也是奇妙!

個人經驗是分享,相信還是修靜煉氣的基本功,真修實練下,自然能呈現出個人無二的性命之道。

(初陽/園藝工作者)


陳老師這本道脈靈修,是我第一本研讀的道教書籍。一直以來,我對民間信仰與道教的差別,道教與道家哲學的差別不是很清楚。雖然我們生活在可以很方便接觸到道教廟宇或信仰的環境,但從小受的是儒家教育,而成人後隨手可得的宗教書籍多是佛家為主,所以始終對「道」的理解還是既尋常又陌生。有了這本入門的書籍才大略知道自己是多麼充滿傲慢與偏見,這可能就是以大腦認知為主的習慣始終看不透靈魂的本質!真修實練方面,我是門外漢就不敢妄言,但觀察靈修法門,靜而生動,動極回靜,源源不絕的變化,正是自己與外境的寫照。欣逢此書再印之際,我覺得像我一樣有緣的新手,不妨撥空讀讀此書,您將感受陳老師鼓勵大家成為一個「修行者」而不是「信徒」的苦切用心!

(淵琪/開業醫師)


跟台灣大多數人一樣,我從小的生活方式一直與道家息息相關,但卻總是隔著一層厚厚的紗無法進入,從小到大各大廟宇可見的天堂與地獄遊歷記與一些道家經典對我來說是又神秘又遙遠。相較之下,陳老師的道脈靈修之道,讓我們從實修的鍊靜,靈動開始,放開腦袋去聽從內部隱動的力量引導,對調三魂七魄的主從關係,都有助於放下受限的小我;另外,在廟宇與許多靈山聖地的靜坐與靈動更是神奇的讓我察覺體內能量的流動,有些地方讓我經歷的是暖烘烘的熱氣,有些則帶來清涼的氣感,有些則讓我進入深度的平靜。而老師註釋的道德經,則是我能理解的方式重新演繹了玄妙的自然之道。總之,我很慶幸能用靈修的方式學習道家經典,感受神尊氣感裡的弘大與慈悲。

(文傑/醫院主任)


我的靈修路程曲折迂迴,嚐試多家法門,卻遍尋不著我心中所要。直到遇到陳老師,我放下過去所學,一切歸零,像初學者一般,從老師所教最基本靜坐方法學起。

一步一腳印實修之外,我反覆讀《道脈靈修》、《老子道經》、《莊子內篇遊》,並從中與自己的實修印證。過程中或許有些光影、體感或畫面,但我沒當一回事,還是如常做下去。

最感謝老師的提攜與教導,他從不要求我們比較,反而提示我們:每個人本靈都有獨到之處。在靈動時,只要放開一貫七魄主導的習慣,藉由三魂七魄的錯位,自然會帶領個人走出自己的路,尤其在天地神靈會聚之時空下,感受更是酣暢淋漓,神妙不已。

我已來到「三聲有幸」年歲,外表的老化是必然。但是永保好奇冒險學習的心情,以及實行無為無不為的靈修,則讓人永保向上的精神。

對我而言,生活才是最大道場,修行境界是否有提升,在面對人事物的考驗時,最足以證明。我越來越不想和人争辯,也覺得沒什麼好多說的,但是更能理解不同立場的難處,對世人也有更多的同情與包容了!

我喜歡浪跡天涯、隨緣識人,多少有點像古代雲遊僧人,看山看水看世間人情百態,藉以淡化自己對人世的執著吧!(世上沒有一物為我們擁有,再美再好的景色、餐食、旅館、人物......,我們都只是過客而已。)

只是我急躁衝動的個性一如年少,所以「從容舒緩」是我最須學習的修養。與老師同修三不五十聚會切磋琢磨,再三研讀老師的書,就是我目前生命最好的滋養了!

感謝有緣加入陳老師的靈修團隊,尤其在藍月、佩蓉的精心安排下,總有充實美好的靈修美食美景之旅,真的是逍遙又自在,人生夫復何求呢?

(遊方/高中國文老師)


每次去參加靈修活動,都非常的開心!就像是要去郊遊!

記得有一次  老師分享如何讓自己「靜」?
就在你的「呼」與「吸」之間,無論你在做任何事,都有「靜」!看似簡單,確是要用心去體會!

靈修之後,感覺心境上有變化,對於人,事,物,不會以一般世俗眼光去看待,而能跳脫以旁觀者看。放開世俗的框架,接受原本的你,是非常開心地一件事!

動中靜,靜中動,其實無時無刻正落實在生活當中!此刻寫心得,也可以感受著氣脈的跳動與流動!
此刻之心如同
魯米:「當你發自靈魂做事,會感到內在流動著一條河,一條喜悅的河。」

在這裡總是能讓人能量滿滿,心靈富足!對於事物能有不同的心境與看法,更能放下,更珍惜眼前當下!

感謝  老師的教導!
感謝能與同修共同學習!

   我很開心!

(扶搖/鋼琴老師)


道法自然!透過靈動到靜坐,呼吸也改變了由粗而細,有時感覺好像沒有呼吸,漸漸感受到與天地合一,身心靈都很舒暢,在生活中對人事物也不再執著一定要怎怎麼樣,更清楚自然法則的規律,凡事的因果循環,在世間的一切就如一場夢,夢醒又是新的開始,要清楚所有的顯現都是幻,修道就是要證道!
(歸根/工程師)


靈動太極

最近一個月,我的靈動速度慢下來了,有人說我的靈動好像在打太極拳,是的,我慢速的靈動,的確有打太極拳的意味和韻律。

太極拳有一定的拳路和招式,大數人練的有楊家太極、陳家太極、鄭子太極......等,有一百零八式,九九或簡易二十多式的,長短不一,總之,太極拳必須依照拳譜一招一式,從起式打到收式。

我的靈動無招無式,無形無象,自由開放,無拘無束;身體放鬆放空後,慢慢地靈動來,因為慢,所以身體感覺特別輕盈寧靜,兩隻手好像懸在半空中飄浮,也好像浮在水面游動,我放任了自己:前進後退,或開或合,或高或低,左旋右轉,在氣場中,這樣緩慢的靈動,可以說是一種無招無式、無形無象的太極拳,但是並沒有在打拳,只是這樣緩慢的靈動,的確有打太極拳的味道罷了,我把它稱作靈動太極。

「靈動」、「太極」是二是一,我想合乎自然即道也。

(瑛之/退休教師)


一開始靜坐的時候總有很多雜念,靜坐很久才慢慢的感覺到氣動,總以意念引導,看了老師的書後才了解氣動的時候不用特別引導,讓它自行遊走,靜坐後覺得很有精神。

現在靜坐一下就開始感到氣動,經過一段時間後,不知是否睡著了,突然一個氣或不明的感覺,突然往上直衝,整個人會震醒,這是我近期靜坐的感覺。

靈動的經驗部分,跟著老師在台東凌霄寶殿、花蓮勝安宮靈動時,我終於感覺到所謂的氣場,靈動旋轉時看見金黃波浪光環繞在身旁轉動。而在港天宮老師幫每個人畫符,靈動的動作、力道比平時還大,很特別的感受。

平時經常照著老師的教導練習,活動時再與靈山聖地群組一起同修,就會不斷進步與成長。

(善水/護理師)


今天下午工作時才在想,能六道輪回出世為人,已經不錯了,至少能體驗在世上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歡樂就有哀傷,有光明就有黑暗,就好比道的太極,萬物之靈皆為循環不息,活著的時候好好地活出自己,將自己的熱發揮光芒,當走到了盡頭時才能無牽掛著走。

個人對於靜的境界理解,是慾望越少心就越平靜,就越容易感受到氣的流動,心情變得更不會受外面的負能量所影響!每天對我而言,都是充滿期待與挑戰。

(無塵/建築業)


我是有敏感體質的人,小時候看得到靈界物質,所以常常去廟裡收驚,這也讓我感到十分困擾。甚至到宮廟神壇找靈乩或通靈人幫忙蓋靈,但往往還是蓋不住。直到遇到 陳老師的幫忙,才讓我的狀況好很多。

我時常反覆的詢問自己,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的一生必定會結束,結束後終究一無所有,豈不只是一場空?那究竟在追求什麼呢?

在這個競爭的時代,人們往往只想著有名、有錢、有成就,覺得這樣才是有意義的活著,覺得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但事實是如此嗎?甚至當你失去了這些東西之後,就彷彿活著沒有意義似的。當離開了人世間之後,這些功名利祿也都隨之消失、失去了不是嗎?所以活著的意義並不只是無止盡的追求與爭奪,這樣只會讓我們在人生這一段旅行中更加的迷惘。

我覺得人生就像是一場遊戲一樣,在出生之前就選擇了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場景過後,才進入了人世間,所以沒有什麼好怨天尤人的,這些都是自己的決定,決定要體驗什麼樣的人生。

生命固然是嚴酷的,是人的宿命,無法解脫,只能坦然以對,也許這就是修行的意義。

(昊然/學生)

(2024.04.28)

 


 

《道脈靈修》玄谷道人著,可向陳威淵老師索取(0911177082),免費索書,歡迎助印。

陳威淵老師的書已經出版18年,發行約十萬本,歷經多次改版增修內容充實,開台灣道脈靈修書籍之先河。書中創建許多靈修名詞與觀念,值得對道家思想與靈修法門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陳老師教導道家清靜無為,以及道教仙道修行,無開宮辦事,作法也無收費。歡迎詢問道脈靈修相關疑惑。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虛靜常明 的頭像
    虛靜常明

    道脈靈修

    虛靜常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