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其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章老子形容得道者的風範形態、為人處事。這一章對於道脈靈修者很重要,一定要好好的用心的去體悟。好,我們進入正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代的「士」是非常高尚的地位,不管思想、人品、德行、個性、為人處事,一切內在和外在都非常的高尚才能被稱為「士」。古之善為士者,這一句話如果換成莊子來講的,他會說古之神仙。所以這一句話翻譯成古代的得道者。微妙玄通。無形曰微,古代的得道者,對於一般人所無法了解的跡象,無形無象巧妙玄奧的他都通曉,他的思想知識修為非常的深奧,令人難以理解他。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唉呀!他們是那麼的難以令人理解,因此怎麼說都無法講得很貼切到位,就像道一樣,得道之人嘛!因此,勉勉強強來講一下他們的形態風範。
豫兮若冬涉川。豫跟猶是古代的動物,生性多疑。也就是說得道的人,他對自己行為要求就像豫那樣小心謹慎,好比冬天走在河川的薄冰之上,那麼的小心。深怕一不小心掉入冰河裡。對自己行為的自我要求。
猶兮若畏四鄰。他們對天地之間、四面八方的變化像猶那樣子的警覺。感觸靈敏天地自然以合道。
儼兮其若客。對自己待人的要求,就像是去人家家裡做客人一樣的嚴謹。
渙兮若冰之將釋。莊子也講過神仙就像沒有骨頭支撐似的癱軟靠在几桌邊。老子這裡講得道的人外表非常的鬆散,不會一副嚴肅不可近、光鮮亮麗、高不可攀的樣子。他就像正在融化的冰一樣,像冰水那樣的處於低下。融於天地萬物之中。
敦兮其若樸。個性像原木一樣,那麼的誠實樸素,沒有一點欺瞞、閃言避語、拐彎抹角。
曠兮其若谷。心胸廣大就像山谷那麼的深邃。
混兮其若濁。這一句要特別體會了。混,前面講到是無色、無音、無形,生命的原始動力精、氣、神,三合而成混沌,這是成就後的混。跟濁完全不同,濁是形而下一切萬物渾濁不清。混是形而上的混元一體。得道的人混元一體,其外在一切就跟形而下渾濁不清一樣,令人難以分辨。
澹兮其若海。淡泊一切,像大海那樣廣大無邊,清晰遼闊遠大。
飂兮其若無止。他的風範像風吹上九霄之外,那麼的飄逸無蹤,永無止境。也就是說深不可測、高不可見、無法了解。以上就是老子形容高士、神仙的特點和風範。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這兩句很重要,我先翻譯解文。誰能夠用靜在渾濁時讓它慢慢的清澈。誰能在安穩的狀態下用動讓它慢慢的生成起來,達到綿綿不絕的生之狀態。
現在我們用道的角度來解說這兩句。一杯濁水把它靜置一段時間後,清濁立判,所以這就是靜作用。只有靜才能清、才能澈、才能明。所以靜坐是修道的功夫。心靜氣自凝,氣凝能量生成,氣自昇,體漸熱,神自在,混沌,虛空無有何物,廣大無邊,似有若無。那在動的方面,以動作修鍊氣,以養生,如太極等武術。
另外以靈修者的角度來講,這兩句話很重要。靜極則動,動極則靜,動靜相依綿綿不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共存生生不息。靜中之靜,就是前面所講的靜坐的功夫,靜極而氣動,鍊氣就神。那什麼叫靜中之動呢? 這就是靈動,靈動一定是要靜極而生動,要無為的靈動,要靜坐到自然而然的動,然後任其靈動,這一點很重要。然而動中之靜呢? 也就是說有些靈修者處於自發性靈動的狀態,自然而然就會靈動。那在這種狀態下,必須保持心靜無為的意識,不能刻意指導其動作、舞步、指法,如此摻入人為因素是靈修者的大傷害,記住,一切要無為。所以靈動時保持心靜無為叫動中之靜。那何謂動中之動呢? 自然無為的靈動,靈動時會產生能量真氣竄流全身,疏通穴位脈絡,全身舒暢。靈動後輕鬆無比,氣入丹田,不食不知餓,食而不知飽,這就是動中之動。
保此道者不欲盈。能夠修行得道這樣境界的人,不會自滿,不會驕傲自大。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就是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夠超凡入聖,成就得道。
這一章看似簡單,但對修道之人、靈修之人是相當重要的一章。
(摘自 老子道經 p.46-50)
《老子道經》玄谷道人 註解,延續《道脈靈修》的精神,闡述老子道經內容與靈修法門的理解。歡迎向 陳威淵老師索取(0911177082),免費索書,歡迎助印。
陳老師教導道家清靜無為,以及道教仙道修行,無開宮辦事,作法也無收費。歡迎詢問道脈靈修相關疑惑。